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上万款APP被整改下架,官方也坐不住了……

时间:2023-03-12 04:37:09 科技观察

普通的浏览器可能要开启位置和电话权限才能正常使用。在数字时代,公众对数据隐私的概念越来越模糊。面对这些复杂的“温馨提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直接点击“同意并继续”。毕竟,只要被禁,他们未必会让你用完。当用户质疑收集信息的目的时,得到的回报是“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确实,App中的智能推荐界面,如抖音的“相关搜索”、淘宝、京东首页的“推荐商品”等,即使是收集用户数据形成的,也能省去用户思考和搜索的时间。成本,让大部分用户并不排斥,逐渐为了方便而妥协。但也不能说因为提供了便利,这些应用就能取得进步。隐藏在手机中的权限近年来,一些应用程序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甚至超越你的权限过度使用。此类侵犯用户权益的问题时有发生。手机中那些App的权限也可以隐藏。以Android为例,在手机设置中进入权限管理界面,可以看到包括电话、定位、短信、相机等10多个权限。不过进入所有权限管理后,可以查看更多详细信息。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权限下还有细分,通常默认开启,用户很难发现,但一旦选择关闭可能会影响部分功能甚至App的使用。不过,说到苹果,App就老实多了。大多数应用都会涵盖5个权限:位置、麦克风、Siri搜索、通知和无线数据,所有权限都可以在设置中手动开启或关闭。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侵犯职权的情况。在隐私研究院的App中,可以看到抖音、彩云等多款App都偷偷获取了隐私权限。抖音竟然有一次被第三方SDK记录采集到数据,真是不可思议。也就是说,我们授权的App能够获取到的信息,可能只是这些App想让你看到的,那些幕后手法是很难被察觉的。2021年,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响应技术协调中心(CNCERT)、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联合发布《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监测分析报告》,明确提出2019年1-10月、2020年、2021年1月至10月,将对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举报逐年接受其中,超范围收集无关信息、强制或频繁请求无关权限、无法登出账号等问题越来越多。图片来源:《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监测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将应用程序窃取个人隐私的事实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不难看出,个人隐私保护已经成为重中之重。企业在做而不是谴责,用户其实更需要切实可行的手段来保护隐私。幸运的是,iOS和Android都已经开始解决这个问题。魅族推出了零广告、零预装、零推送的安全模式,MIUI12做的“信号弹”功能,OPPO的隐私双重功能,iOS麦克风和摄像头的指示灯标识等等厂商在从系统入手调整保护措施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调整应用商店的规则,对这些非法应用进行管控。以小米为例。近日,小米应用商店宣布,将继续开展“应用侵犯用户权益治理”系列行动,对已上架应用进行隐私安全合规排查。目前已完成上架所有应用的隐私安全问题检测。在协助开发者完成合规修改的过程中,共下架11375个无法联系、拒绝更正的应用。同时,小米应用商店还发现大量非法应用通过“热更新”技术手段从事违法活动。下一步将积极构建技术能力和制度手段,整治“热更新违规”产品。华为的处理方式与小米类似。它还向应用程序市场的开发人员发出通知。清理和WiFiAPP非法收集个人信息、自动下载其他软件、频繁弹窗、广告无法关闭等问题突出。两种类型的应用程序。苹果做得更好。2021年下半年,将有超过42万款App因违反“App追踪透明度”规则被下架,占AppStoreApp总数的21%,等等。一方面,国家的政策是对企业的自省,另一方面,国家的政策也在施压。2019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来源:中华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开始逐步督促整改,持续开展针对App侵害用户权益的专项整治行动。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公布非法应用程序。逾期未整改的,将依法依规组织开展相关处置工作。图片来源:中华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公布新的违规应用程序的同时,还将对发现问题的应用程序进行抽查。这种治理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涉及的APP数量达到数百个。实力很强。在督促整改的同时,也在严厉打击窃取信息的违法犯罪团伙。2019年,某互联网公司涉嫌利用借贷APP非法收集用户通讯录、短信等信息。警方在该公司服务器中查获非法收集的用户短信246万余条,缴获作案工具50余件。被告人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2022年京师3.15晚会披露,杭州希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雷达WiFi、极境清扫、云清扫、E省电池等7款APP违反相关规定,私自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对杭州希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给予警告,并处60万元行政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5万元行政处罚。虽然暗链从政府到企业都出台了相应的保护个人隐私的政策,但实际上,窃取和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并没有减少。这些不法企业顶风作案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黑暗产业,通过出卖个人信息获取暴利。据透露,2018年某订票软件公开售卖60万个账号,涉及旅客信息400万条,包括姓名、身份证、手机等信息。在这样的大数据时代,掌握个人隐私就意味着掌握了“金矿”,这也导致App在获取用户信息时,不再是为了服务体验,而是为了商业化。很多人还没有真正享受到服务,就已经失去了对个人隐私数据的控制,长期在网络上“裸奔”。写在最后,随着这些偷偷传输数据的行为逐渐明朗化,相关机构和平台愿意提供更多的限制措施后,保护个人隐私很可能不会成为问题,只是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如果你看到一个应用程序在后台偷偷获取你的照片、位置等个人信息,我想没有人会置若罔闻。只是希望在未来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用户在获得便利的同时,也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安全,能够将隐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参考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783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