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什么不同的手机屏幕看起来区别很大吗?然后我们来看屏幕部分,值得注意的有,第一是屏幕分为OLED和LCD2种材质,目前整体的情况是中高端的手机用的是OLED,中低端的手机用的是LCD,其中OLED无论从颜色表现力、对比度、亮度还有影现象等方面都要强于LCD,因此呢,肯定是作为优选的。我知道很多小伙伴不服,非要说什么LCD永不为奴之类的,那么LCD的优势呢,其实无非就三个,也是OLED的劣势,这个呢,我们一会儿放在建议忽略这部分来详细说。第二是屏幕的素质,OLED的屏幕最简单的方法是按照品牌来区分,优选三星,其次是华星光电,然后才是京东方、维信诺之类的其他品牌,他们的像素排列方式是不同的,换算系数分别如图,这个数越小就代表相同分辨率下越不清晰。其实我感觉分辨率的损失倒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色彩表现里屏幕通透感,有的屏幕呢,看起来很清亮,有的屏幕呢,看起来很脏。之前呢,很多人说这个周冬雨的屏幕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也并不是真的离得很近了看觉得颗粒感太强。
而是经常性的偏蓝或者偏绿,而且屏幕看起来有点脏,这些呢都是没有办法通过后期调回来的。关于这个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一下屏幕白底黑字儿的表现,比如说看看设置菜单对比一下。第三是刷新率,随着IPHONE13PRO系列正式推出了120赫兹的屏幕手机可以说是全面进入了高刷屏的时代,即便是很多2000元以下的手机也都支持高刷了。高刷的好处其实大家很好理解,就是感受上更流畅嘛,但是手机和电脑其实不太一样,电脑上的高刷主要优势体现在玩游戏上,而手机的高刷呢,主要体现是日常的滑动操作上,而打游戏反而是次要的,因为大部分的游戏都不支持高刷,有的就算支持了也还会因为性能跟不上而跑不出高帧率,所以手机用户千万不要有玩游戏的才需要高刷这种心态。屏幕方面建议忽略的先来说刚才提到的OLED的三个劣势,第一是烧屏,由于OLED的屏幕的像素点自发光的这个特性,如果长时间出现不动的像素点,就可能会被永久的印在屏幕上,这个问题呢,早先点比较严重,但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系统层面的一些保护措施。
加上手机的使用年限并不会特别久,其实呢,并不需要太担心了。第二是分辨率的损失,刚才提到过,由于像素排列的问题,OLED的屏幕的清晰度不如LCD的,不过呢,手机那么小的屏幕通常呢,超过1080P,只要你不是离得特别近玩,这个问题呢,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第三是频闪,OLED的屏幕呢,很多都使用PWM调光,有的人眼睛特别敏感,会觉得很不舒服,即便是有的手机支持DC调光,但是在很暗的亮度下呢,色彩表现通常都会很糟糕。其实前面两条啊,都不太需要考虑了,而第三条简单总结就是你只要你不是总在昏暗的环境下看手机,并且眼睛又特别敏感,那还是优选OLED的就可以啊,再说了,眼睛敏感还总要黑着灯玩手机啊,这什么屏幕也护不了眼啊,还是改变习惯更重要。再来补充一些,也是屏幕,手机参数里经常写的,但很多呢,都可以理解为是噱头。第四是2K4K分辨率,这个刚才也提到过了,手机毕竟屏幕小,即便是2K4K带来的直接感受上的提升真的没有想象的大,所以呢,我个人感觉手机1.5K左右,也就是横向比1080。
比稍高一些是最合理的分辨率,2K的分辨率算是满足部分要求很高的用户,至于4K真的就有点儿徒增功耗的意思了。第五是亮度,很多厂商呢都会宣传自己的手机亮度很高,甚至到了1000尼特,1500尼特,其实很多时候啊,这些都是指在强光下的激发亮度,甚至有的只是播放HDR视频时的局部亮度,而正常环境下,手动亮度能到500尼特就算是很好了,强光下全局激发亮度普遍也就800左右,所以呢,盲目的去比较一千三还是1500,看到个600尼特的产品就下意识的觉得烂的不能用啊,这是很片面的思维,这些数字并不能直接代表你日常使用的感受。第六是自适应刷新率,这点呢,主要是针对安卓手机来说的,简单来说就是刷新率可以根据你正在使用的界面进行动态调整,达到省电的目的。而安卓手机呢,由于没有办法统一软件的标准,目前基本上只能简单粗暴的在60和120赫兹之间来回切换,甚至部分情况还更费电。所以呢,目前安卓的LTP自适应之类的建议忽略,相反的,苹果的自适应刷新率做得很出色,很值得考虑。
确实能够有效的省电,增加续航。